返回首頁

高雄市淹水災情慘重 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

高雄市淹水災情慘重 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
強臺“格美”侵襲臺灣,給島內中南部帶來驚人雨勢,高雄市更傳出多地淹水災情。高雄水災是天災還是人禍?這個問題在每次災害發(fā)生后,總會引發(fā)廣泛討論,甚至引發(fā)前后市長孰優(yōu)孰劣的網(wǎng)絡論戰(zhàn),然而政治口水往往掩蓋了問題的核心。

圖片4

人為溫室氣體大量排放造成極端氣候,不會因為政治口水而減弱,相反的天災將會成為常態(tài)。(圖/臺灣“中時新聞網(wǎng)”)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綜合報道】強臺“格美”侵襲臺灣,給島內中南部帶來驚人雨勢,高雄市更傳出多地淹水災情。高雄水災是天災還是人禍?這個問題在每次災害發(fā)生后,總會引發(fā)廣泛討論,甚至引發(fā)前后市長孰優(yōu)孰劣的網(wǎng)絡論戰(zhàn),然而政治口水往往掩蓋了問題的核心。

前瞻預算錢花在哪里?

李鴻源指“恐有人禍所致”

圖片5

“格美”臺風襲臺,多縣市農(nóng)業(yè)災情嚴重,臺農(nóng)業(yè)主管部門統(tǒng)計至29日下午5時止,農(nóng)業(yè)產(chǎn)物及民間設施估計損失計新臺幣28億1876萬元。(臺灣“中時新聞網(wǎng)”資料照片)

前臺灣地區(qū)內政部門負責人李鴻源日前在島內廣播節(jié)目《千秋萬事》時指出,臺當局行政機構負責人卓榮泰指前瞻預算要是花在更多需要的地方就不會那么嚴重,但8800億(新臺幣,下同)光是高雄就占1200億,不夠嗎?

李鴻源表示,近期看到真實降雨紀錄顯示,高雄市區(qū)雨量1天600多毫米,時雨量可能是8、90毫米,淹水是事實,雖然超過下水道保護標準,但也沒超過太多,理論上不會那么嚴重,臺當局與其說雨太大錢花不夠,其實是錢花太多,應告訴大家錢用到哪里?花那么多錢一定有效果,效果在哪?

李鴻源表示,不急著指責高雄市政府做得好不好,但最起碼要還原真相,告訴大家花了這么多錢都花在哪?他也點出,高雄的淹水大部分跟愛河潮水有關,而當排水出不去時,那些閘門如何處理,是目前為止沒有人提到的重點。

圖片6

臺風“格美”造成臺灣各地嚴重受創(chuàng) 圖片來源臺媒

李鴻源進一步提到,當時發(fā)布海上臺風警報、陸上臺風警報到臺風真正登陸,期間有1天多的時間,為何當時不讓在地下室的車子開出來?本次災情一定有天災的成分,但也有一定可能性是人禍所致,若有公務員應作為不作為情形,是要負公賠責任的。

李鴻源建議,高雄市若要替自己辯護,不妨請第三方公正單位,把這次狀況用電腦模擬一遍,起碼知道問題在哪,不會再犯錯,也可以讓臺當局行政機構知道錢真的花太多。

至于滯洪池是否效?李鴻源表示,很多官員的想法是征收土地,挖一個池子就是滯洪池了,但事實上其位置與功能等都要定出來。另外,民意代表也要監(jiān)督滯洪池設置位置,是否發(fā)揮效果,高雄市政府也應要專業(yè)地為自己辯護。也希望民進黨當局還原真相。

當天災成為常態(tài)

勿讓“口水戰(zhàn)”模糊焦點

圖片7

高雄旗山土石流沖進民宅,屋主老夫婦遭活埋,釀1死1傷慘劇。(民眾提供/臺灣“中時新聞網(wǎng)”)

臺灣淡江大學水資源及環(huán)境工程所兼任助理教授蕭宏榮直言,災害發(fā)生后,政治人物的互相指責,容易焦點模糊,轉移社會大眾對問題本身的重視。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災害的記憶也逐漸淡忘,進而轉為藍綠對抗,然而人為溫室氣體大量排放造成極端氣候,卻不會因為政治口水而日益減弱,相反的天災將會成為常態(tài),此時臺風豪雨等極端氣候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現(xiàn)象,因此城市的規(guī)劃、防災設施的完善程度,以及行政團隊的應變能力,都直接影響災害的嚴重程度。

在人為溫室氣體失控下,天災將成為常態(tài),但人禍卻常常扮演放大災害的角色。以這次高雄水災為例,臺風“格美”挾帶的暴雨,讓高雄的時雨量降下1331毫米的驚人雨量,然而臺風前的氣象預報,就已經(jīng)預告中南部也有豐沛雨量,甚至在發(fā)布陸上臺風警報后的預估總雨量會達到1800毫米,身為政治人物應要有“政治敏感度”、“未雨綢繆”,于臺風前準備及疏散或許就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財損,也就不用熱臉貼冷屁股,災后到處放“暖”,卻到處被罵了。

蕭宏榮表示,發(fā)展韌性城市是解決長期災害問題的關鍵。然而這需要官員、學界及社會各界共同努力,通過情境模擬及風險評估,完善防災設施、提升應變能力、加強防災教育,才能有效應對未來可能發(fā)生的災害。

圖片8

高雄市多個街區(qū)淹水 圖片來源臺媒

高雄水災是天災還是人禍?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不能簡單地將責任歸咎于某一方,更不能淪為政治口水、藍綠問題。而是必須將其當成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城市在極端氣候下的脆弱性,并應從多個角度及面向來探討、分析問題,除了尋求更全面的解決方案外,并從中吸取教訓,結合各方的力量,不分黨派從多方面探討問題,尋求更全面的解決方案。唯有大家攜手合作,才能抵御極端氣候災害,減少損失。